海柴角位于大鹏半岛,这里目前还没有被开发,因为礁石林立,风急浪高,船只靠岸也很困难,徒步几乎是达到的唯一选择。
海柴角地名是深圳特区成立后才有,在此之前海柴角有不少曾用名。就像是甲岸村之于隔岸村,羊台山之于阳台山、羊蹄山,海柴角似乎是另一个“地名规范”的受害者,只是相比前两者,海柴角人迹罕至,更鲜有人为之发声。
本文尽可能收集了有关海柴角的历史文献资料,由于不具备历史地理学、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知识,所以暂只限于收集。
海柴角
1987年《深圳市地名志》中如下描述海柴角:
在大鹏区三门岛北面 4.3 公里,突出海面 0.55 公里,植被较好,由花岗岩构成,因此角无风三尺浪,有风浪头百丈高,惊涛拍岸似劈柴声而得名。
此后海柴角便成为官方正式用名。
鞋柴角
东涌本地居民称之为鞋柴角。东涌股份在其官网写到:
海柴角是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流水界,浪大流急,海上漂浮物都汇聚到这一带,附近渔民经常在此处见到漂浮的鞋和木材,故名鞋柴角。1986年,深圳地名委员会正式定名为海柴角。大鹏山歌中这样唱道:“鞋柴无风三尺浪”,“无风起浪是骇豺”。
另有大鹏山歌《村落歌》唱:
“杨梅冲茶鹿咀角,大水坑打紫菜回。马料河水流冲街,大围炊烟熏鞋柴。”
1983年出版的《深圳地貌》记录深圳市经纬度范围时写到:
深圳市的经纬度位置,按陆地计,南起北纬22°26′59″(大鹏半岛南端),北至北纬22°51′49″(罗田水库北缘),西起东经113°45′44″(沙井均益围),东至东经114°37′2″(大鹏半岛鞋柴角);按岛屿计,最南点为北纬22°24′01″(内伶仃岛东角咀);最西点为东经113°46′50″(内伶仃岛牛利角);按海界计,南起北纬22°09′,西起东经113°9′36″,东至东经114°8′43″。
1999年出版的《广东省志:地名志》与2014年出版的《广东省志(1979-2000):行政区划·地名卷》介绍七娘山时均使用鞋柴角:
七娘山又名大鹏山。在宝安县东部,大鹏半岛南段的南澳镇境内。东起鞋柴角,西至枫木浪水库,南起东角,北至东山。面积约45平方公里。主峰海拔867.4米,是宝安县第一高峰。该山7个山峰,相传是七仙女下凡所成,故名。
1988年-1990年之间由深圳市国土局编写的《深圳市国土规划》甚至同时使用了鞋柴角和海柴角两个名称:
- 在第1页使用 海柴角 名称记录深圳市地理位置:
深圳市位于北纬22°27′(大鹏半岛南端)──22°52′(罗田水库北缘),东经113°46′(沙井均益围)──114°37′(大鹏半岛海柴角)。
- 在第72页使用 鞋柴角 名称记录深圳东部海岸线范围:
东部海岸线从沙头角至与惠阳交界的白沙湾总长约155公里,其中特区岸线21.4公里。主要由大鹏湾和大亚湾组成,其中大鹏湾岸线长约60公里,大鹏半岛端部(穿岩至鞋柴角)岸线24公里,大亚湾海岸线71公里。
但在历史资料中未见有“鞋柴角”,倒是有不少类似的名字:
崖柴角
《粤大记》、《雍正广东通志》、《嘉庆新安县志》这三本地方志书都标注为崖柴角:
𩋘[1]濟角/鞋㨈角
鞋揽角
1730年《海国闻见录》将其标注为鞋攬角,在清中后期出现了一批以之为底本的摹绘本海图,这些摹绘本基本都按照鞋攬角进行标注,如《中华沿海形势全图》、《海疆洋界形势全图》 等等[2]。
奚齐角/蹊跻角
清同治年间(1862-1875)《广东图志》[3]载:
县东北海岸与归善县西南海岸以大鹏山分界,东南为上太阬村,又屈西南过大鹏所城,又西南过水头村,又屈东南过东山村,又东南过杨梅阬,又东南过鹿嘴角,又东南过蹊跻角,又屈西南过东涌口,又西南过老大鹏汛,又屈西北过西涌口,又西北,过鹅公湾(海船可以寄碇),又西北过沙鱼涌口,又西北过葵涌……
这是蹊跻角这一名字的最早记录,没有被标注在配图中,不过同时期的《广东图》中标注有蹊跻角:
1897年(清光绪二十三年)《广东舆地全图》在《新安县图》中标注了蹊跻角,配文和《广东图志》类似,1909年(清宣统元年)《广东图说十四卷首一卷》配相同文字:
县东北海岸与归善县西南海岸以大鹏山分界,西南为岭下,又西南过大坑村,屈西北过大鹏所城,屈西北过水头村,又南过蛟田村,屈东北过东山,屈东南过东山村杨梅阬,屈东过鹿嘴角,屈西南过蹊跻角东涌口,屈西北过西涌口老大鹏汛……
1926年《七省沿海形胜图其四之南日屿至三央口》中标注为溪跻角:
在几组民国时期由广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的地形图中,1930年12月印制的广东省十万分一地形图(CMS L100-81)《平海》中标注蹊跻角:
1930年测绘1945年印刷的广东五万分一地形图《大鹏》中标注奚齊角:
1930年代制作的五万分一广东省地形图(CMS L50-81)《大鹏》中标注奚齊角:
1938年一幅由台湾总督府文教局学务课制作的《广东省地图》中,标有釒奚角[4]:
1949年由英国陆军部 (Great Britain War Office) 制作发行的名为《Kwangtung 1:50000》(GSGS 4691) 的广东省中英双语地图中,标注为奚齐角(HSI-CH’I CHIAO):
一张1930年之前由英国水文局(UKHO)制作的名为《Chart 3026: China, south east coast. Macau to Pedro Blanco, including Hong Kong, pre-1930》的海事地图同样标注为 Hsi Chi Chiao[5]。此图的布局与1976年国内出版的名为《大星山角到珠江口》的航海图非常类似,后者在同样的位置被标注为鞋柴角(Xiechai Jiǎo)。
1965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布的《珠江口渔场管理试行规定》中使用奚齐角界定珠江口海域的2、3号渔场:
规定:东至惠阳县属大星簪岩开始,西至珠海县荷包岛的凤尾嘴之间的海域。这一海域划分为10个海区。各海区位置是:
……
(2)从宝安县大鹏角(即北纬22°27’,东经114°30.5’)开始,经大亚湾的钓鱼公小星山南角、大六甲岛、奚齐角连接线以内为第3号海区。此海区允许流动渔船中载重10吨、20匹马力以下的机动灯光罟、小钓艇、风帆灯光罟和其他小艇进人生产。
(3)从宝安县的奚齐角(即北纬22°34’,东经114°39.3’),小星山南角(即北纬22°35.5’,东经114°50.5’),大星山角(即北纬22°32.7’,东经114°53.1’))的连接线以北的大亚湾内海为第4号海区。
……– 摘自 2001年出版的《珠海市志》
2020年6月台风鹦鹉影响深圳期间,有游客被困奚齐角:
就在台风登陆的前一天,6月13日,大鹏新区警方接到市民户外穿越被困警情:三名游客于当日11时许,在南澳办事处海柴角海岸线往东涌方向奚齐角爬山,因体力不支迷路被困。
– 2020年6月15日《深圳晚报》《大鹏:联合救援队救出被困风雨中三游客》https://wb.sznews.com/PC/layout/202006/15/node_A03.html
同样是《深圳晚报》,2012年7月24日有题为《风大雨大6驴友被困海柴角》的报道。
目前的 Google 地图有趣得同时显示了海柴角,鞋柴角,奚齐角三个名称:
参考
见左:革,右:隹 - 汉典 ,同“鞋”。 ↩︎
具体列表可见成一农《明清海防总图研究》。 ↩︎
《广东图志九十二卷首一卷》有多个版本,部分版本名为《广东图说》,需要与《广东图说十四卷首一卷》相区别。 ↩︎
该字疑似错字,查无此异体字,见部首查询 [8画, 金, +10] - 教育部《异体字字典》 ↩︎
UKHO 已有200多年的海事地图制作历史,其公开的少数 Admiralty Chart 并没有高清图,但是 Hsi Chi Chiao 可以从此图中辨认出来。 ↩︎